原現場照片---這里曾做為前房東的倉庫,屋子內堆滿了各種雜物。
以上是原始戶型圖,該空間是一層通敞的廠房,沒有間隔墻,只有一些承重柱。現設計中遇到兩大難題: 1.業主想把一個大空間劃分成幾個不同小空間,但各空間需“隔而不離”。 2.如何設計流線,可以將各小空間有效的串聯起來。
此圖是建筑大師密斯·凡德羅與他設計的Brick Country House(圖片來源于網絡)。他提出了幾個經典設計理念:“少即是多”“流動空間”“全面空間”。從該平面圖中依舊能感受到大師的“流動空間”理念---在空間設計中,避免孤立靜止地進行體量組合,而是追求連續的運動空間。
在本次平面布局設計中,我們同樣采用了“流動空間”的理念,借助流暢的、有方向引導性的線型,從而創造一種流動的、貫通的、隔而不離的整體空間效果。空間的不確定性與不斷變化,是這次空間設計與以往的家裝--功能相對確定的不同之處。
這些空間都處于流動或是過程中,不同空間之間界定模糊,可以伴隨著功能的變化或是情感的需要而隨意布置。
功能分區:將中心活動區設置在空間中心,兩側分別設置功能區。
該藝術空間名為:OLa House。OLa,是葡萄牙語,“你好”的意思。
該藝術空間名為:OLa House。OLa,是葡萄牙語,“你好”的意思。
此圖是師傅調色過程版本,很考驗師傅的手工藝與耐心。結果很美麗,過程更感人。
這里可以舉辦小型的講座與小展覽。胡桃色與白色背景的搭配,復古感滿滿。
透過窗洞遙望吧臺區,弧形的拱門與長條形的臺面,造型上形成對比;拱形門洞內,半開放、半通透的處理方式,一虛一實。
很喜歡這個空間的防腐木地板,是和客戶一起,跑遍了很多家木材廠,才最終找到了一批外表看似很老舊的木頭,復古而自然。
據說這些木頭是在貨車拉運過程中,只有暴露在最外面的一層,經過日曬雨淋才形成。
椅子是韓國代購回來的;全屋子最喜歡的家具就是這個小茶幾了——它是木工師傅現場做出來的,設計感超強有木有,孤品,哈哈哈~
這個空間是彩色區,有幾種顏色組合而成。其中藍色涂料是用的德國都芳,色號:430N.
地面采用是仿水磨石的瓷磚,效果很不錯,而且性價比超級高。
地面采用啞光地坪漆;啞光自流平地坪漆與普通自流平地坪漆的區別就在于表面的光澤度,普通的自流平地坪漆是光亮型。
地面鋪的是600*600的仿古磚,勾了白縫。墻上拱形與方形壁龕形成對比,無需過多的裝飾。
Ola House,是對空間的又一次探索,同時也是對建筑設計大師--密斯,“流動空間”設計理念的進一步認識與實踐。現年輕一代,對生活,對藝術,對美學與以往相比,有了更高層級的審美與追求。希望業主們在好好住平臺,都能遇見適合她的設計師,一起努力,共同創造出更多美好空間。
很多住友都喜歡壁龕,平時咨詢壁龕做法的人也比較多,有些以為只把普通墻體打薄,凹個造型那么簡單。在這里通過我們的實例,講解下此處壁龕的形成過程。
此空間分隔墻均是輕質隔墻。做輕質隔墻常用的輕鋼龍骨的規格一般有75mm、100mm的兩種,分別叫做75型、100型,所選規格根據要做墻體的厚度來決定。我們選用的是100型輕鋼,墻體厚度做的是300mm。
輕鋼龍骨常用規格長度一般為3m、4m;在龍骨兩側固定硅鈣板。
我們用的是硅鈣板,并沒有用石膏板。硅鈣板與石膏板比較,重量方面低于石膏板,強度方面遠高于石膏板;在消聲、吸音及保溫隔熱等功能方面,比石膏板要好很多。
在硅鈣板上面定位標記出壁龕的輪廓造型,以便準確開槽。
沿著輪廓切割掉硅鈣板后,龍骨擋住的地方,后期也同樣要切割掉。然后再用木板封住輪廓造型,最后上膩子,抹灰等操作。
我很喜歡南非藝術家Alexis Christodoulou和英國藝術家Charlotte Taylor的作品,恰巧,業主也是。(圖片來源于網絡)
二位大師對空間、色彩、光影、材質的理解與運用,特別值得學習與拜讀。方與圓、直線與曲線、水之柔與建筑之剛,形成種種呼應與對比。(圖片來源于網絡)
通過對同一色彩,利用不同明度、飽和度的處理,制造二維與三維空間上的視覺轉換,形成“錯位空間”的視覺效果。(圖片來源于網絡)
評論( 0)
查看更多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