△外觀
在本次改造之前,房屋結構均被整體翻建過,院內并沒有門窗和墻面,裸露著粗獷的木結構梁柱。據說這里在民國時期曾是青樓,建國后又轉變為面包坊,翻建之后就空置下來。
△改造前照片
建筑未來的使用被設定為兼有公共活動與居住的混合業態空間。因此,本次改造在提升建筑質量以及基礎設施的同時,重在創造基于胡同環境背景之下的特定場景體驗,以吸引日益多元消費需求的城市人群。
△外觀
傳統建筑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呈遞進式的院落。在一座三進四合院當中,房屋的使用功能跟隨每一進院而相應的產生變化,由外向內私密性逐步提高,人們由此產生 “庭院深深”的印象。
設計受到傳統空間中“多重疊合院落”的啟發,將原本的內合院改變為“三進院”,以此適應從公共到私密逐級過渡的功能使用模式,并利用院落的逐層過渡在喧鬧的胡同街區之中營造出寧靜、自然的詩意場景。
△院落形成
“疊院兒”重新梳理了新與舊、內與外、人工與自然的關系。首先局部拆除了南側房屋屋頂,在室內空間與街道之間退讓出第一層庭院,然后在南北房屋之間新加入一座坡頂建筑,并以兩層平行的庭院將新與舊相互分隔。
△在南北房屋之間新加入一座坡頂建筑
房屋的使用模式跟隨著三層庭院,自然產生由開放向私密的過渡關系。南房布置了接待、餐廳、酒吧、廚房、辦公、庫房等,是一個舉辦公共聚會活動的地方。原建筑木質梁柱結構被盡量保留下來,由新置入的兩個木盒子服務單元來劃分出不同尺度的使用空間。透過第一層庭院,原建筑拱形門窗洞和朱漆大門變成了“影壁墻”,在竹林的映襯下勾勒出真實多彩的胡同生活剪影。
△餐廳
中間的房屋被處理成一個彈性使用的多功能空間,既可以與前面餐廳合并共同使用,也可以獨立作為展廳,或者與后面客房區合并作為休息區。這個新建的建筑體在形式上盡量考慮與兩側坡頂舊建筑在尺度、采光、距離上的協調關系。內部空間圍繞一個線性的水景庭院展開,主要使用透明、半透明、反射性的材料和家具以弱化一個實體空間的物質存在感,營造有別于舊建筑的輕、透、飄的氛圍,既映射又消隱于竹林庭院之中。
△休息區
三層庭院讓所有的室內空間都能有竹林與陽光相伴。空間之間彼此分離又相互透疊,帶有霧化圖案的玻璃墻面猶如疊嶂一般,進一步強化了半透明感的空間效果,由此實現了由外至內不同空間場景和生活情境的疊合并置。
△庭院
北側房屋是最為私密的客房區域。利用原建筑結構條件,一層空間被劃分為四個房間。所有客房均配置了人臉識別和只能控制系統,客人可以通過線上平臺完成預約并掃碼入住,讓居住體驗變得更加輕松和便捷。
△樓梯間
客房休息區與衛浴區利用材料的變化彼此分開,每間客房都擁有獨立的竹林庭院,內外之間相互層疊掩映。二層則分為三間大小各異的客房。透過落地玻璃幕墻,視線掠過層疊的灰瓦屋頂和綠樹藍天,正是身居此處的最佳風景。
△立面圖
項目名稱:疊院兒
項目位置:前門,北京
建筑面積: 約530平米
完工日期:2018年2月
主要材料:鏡面不銹鋼、印刷玻璃膜、透光磚、橡木板
設計師:韓文強、黃濤/建筑營設計工作室
結構顧問:張富華
水電設計:鄭寶偉
燈光顧問:董天華
家具顧問:宋國超
攝影師:CreatAR Images 駱俊才/ 金偉琦
評論( 0)
查看更多評論